昭君博物馆建筑品谈,听听大家怎么说
“建筑品谈——昭君博物馆” 建筑作品研讨会于11月18日在昭君博物馆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联合主办,由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支持。与会专家学者走进昭君博物馆,深入讨论项目创作,并从这个典型作品出发,拓展到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现状的思辨性思考和学术研讨。 品谈会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院总建筑师崔愷,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副总经理及总建筑师、国家勘察设计大师沈迪,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国家勘察设计大师赵元超,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韩冬青,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王辉、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孔宇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内蒙古新雅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温捷强,棕榈生态城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辛齐,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宝贵。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旅游区建设指挥部项目实施组组长尚军、昭君博物馆馆长武高明作为业主和建设方代表参会。中建一局项目经理褚崇英,中国院建筑文化传播中心名誉主任张广源、副主任周萱等、内蒙古工业大学阿拉腾敖德老师等参会。 中国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首先介绍了项目的创作构思,他提到选址是创作的起点,最终博物馆与青冢在中轴线两端呈现出显与隐、极富戏剧性的“时空对话”关系。 谈到“土木轮回”,曹晓昕建筑师阐述了如何通过仿夯土的混凝土挂板与仿木的竹钢新型材料和工艺去实现对“土木之像”的现代化再现与再造。 走进品谈会——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在URBANUS都市实践王辉老师主持下,品谈会不断在作品实践与学术思考间切换,真实而有深度的研讨充分调动了在场嘉宾的能量。王辉老师点评说 :博物馆实现了历史遗存和当下生活的融合,提升了园区的整体品质,响应国家积极实践和探索中国建筑创作道路的号召,作品体现出中国建筑师的文化自信。 昭君文化旅游区建设指挥部项项目实施组组长尚军表示,设计团队与施工团队等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迎难而上,最终使项目高质量按时完工,顺利迎接了自治区大庆70周年检阅,项目建成后获得了政府和呼市各界的好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院总建筑师崔愷首先代表中国院感谢政府和业主单位的支持,感谢施工方和建设方的通力配合。崔总说,新馆选址在轴线南起点,与北端昭君青冢之间的空间序列通过精心营造,体系出一定的纪念性,这个处理对于文保遗址是有贡献的。 其次,崔愷院士谈到昭君博物馆的建筑语言没有照搬蒙汉文化符号,而是从场所的营造开始撬动整个设计,充分调动场地标高、环境衬托、材质整合等进行配合,作品在文化传承上是一种新的思路。在当前文化复兴的国家共识下,昭君博物馆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建筑创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针对遗址文保与新馆的关系,专家们普遍认同博物馆的选址,认为新馆与青冢的虚实关系将遗址保护区的文化性很好的传递出来。韩冬青院长说 :方案创作从历史线索和整体环境分析出发,使建筑与青冢在中轴线上取得巧妙呼应,这种积极的处理方式是新建项目与文保融合的良好案例。 针对建筑创作手法的探讨,专家们认为作品没有简单套用符号化的范式,而是通过建筑景观一体化的抽象语言,用新材料去模拟传统材料质感,打破常规,体现出新时代建筑的特色
与会专家认为,在国家倡导文化自信、文化复兴与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建筑师必将迎来更好的创作机遇,举行如此有内容有深度的建筑品谈会意义深远。 走进设计院——听听设计人员怎么说 设计主持人曹晓昕建筑师坦言昭君博物馆不是一个 ”纸上谈兵“ 的项目,而是一个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图纸与现场设计实时互动的项目。 曹总说在新时代下,中国院的设计团队厚积薄发,在文化建筑创作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以崔愷院士带领的本土设计研究中心为引领,中国院涌现出一批潜心耕耘的原创设计团队,他们秉持尊重地域环境与文化脉络的创作价值观,坚持走中国建筑本土化创作的道路,完成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借活动之机,我们还采访了建筑设计团队的主要建筑师尚蓉、梁力、宋涛,以及结构专业负责人余蕾,他们提供了项目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和感受。 尚蓉:工期是对项目组最大的压力,各专业组成的设计团队始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密切配合。针对市政道路和场地排水等困难,我们提交院技委会做技术支持和配合协调,最终高效地解决了问题。我们背后有中国院强大的技术团队在支撑着,不仅支持了项目,也促进了年轻建筑师的学习和成长。
混凝土挂板采用的是一套直立锁边的铝镁锰板系统。由于建筑体型为异形且有收分,因此每一块模版的大小和形状都有微差,施工安装时脊缝采用整板折叠方式,确保了外立面的完整性。 曲线一体化坡道的膜结构和消防喷洒从开始相互矛盾到最后的协调统一。膜结构最初希望是一体化的,彰显曲线的美感,但是面对消防喷洒的距离要求,最后折中的采用了纸面石膏板设喷洒的规则分隔,现场效果基本达到预期设想。 梁力:昭君旅游景区原有的面积较小,透过大门可以直接看到青冢,内部环境比较直白,园区的参观人数逐年下降,旅游吸引力比较低。曹总一直想通过博物馆的新建带动园区的整体风貌提升。 博物馆分为两个体量也实现了新大门的功能,从博物馆的下穿通道进入,在行走的过程中,游客会发现青冢在视线中从开始是只有一部分,到逐渐消失,直至参观博物馆结束又豁然开朗地展现在面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空体验过程。让游人能边行走、边停留、边参观,使一个原本只有1-2小时的参观,提升为大半天的参观体验,景区也从4A级提升到5A级,达成了预期效果。建成之后我们怀着既忐忑的心情去现场复核模型和动画的效果,发现与方案推演基本一致,结果令设计团队感到欣慰。 作为入职不久的年轻建筑师,能够参加项目全过程对我十分难得。与常规项目从设计到施工按部就班不同,这个项目工期紧,现场设计工作很多。在曹总带领和院内资深建筑的支持下,在与甲方和施工单位的配合中,我不断摸索总结工作方法,驻场半年的工作,坚持设计初衷,基本确保了项目的完成度 余蕾(左)结构专业负责人、 宋涛(右)项目主要建筑师 宋涛:不规则收分棱台的异形建筑造型对内部节点和外幕墙系统提出空间定位的精准要求。犀牛Rhino模型作为建筑的依据,结构构件与水暖风管和幕墙定位等均采用这个软件进行复核,保证各专业间交圈和施工的准确性,这其实也是BIM的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 结构有很多斜柱和鱼腹梁来辅助幕墙系统,我们通过犀牛Rhino模型导出坐标点去定位柱子的空间标高,为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后期与幕墙厂家进行对接,也是在同一个Rhino模型上去深化设计,确保了施工安装的精准和高效。可以说Rhino三位模型不仅起到了辅助深化设计的作用,还为图纸绘制、团队配合和现场施工提供一套准确的参考依据。 余蕾:作为大中型博物馆,设计年限和耐久性是百年,安全等级一级,地震烈度提高了半度为8度半,确保了重要项目的安全性。项目主体结构采用两道防线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针对外立面斜面造型,设计之初对比了两种方案,一种是混凝土现浇的薄板方案,但是计算刚度太大,地震力太大,造价很高,施工精细度很差;最后选择了鱼腹钢梁的预制混凝土板幕墙方案。根据建筑专业提供的犀牛Rhino立体模型,我们采用了有限元的计算方式,最终准确定位指导施工。 公共空间里的连桥是设计的靓点。西侧中庭里12米跨的连桥连接南北两个主体量,C形的坡道搭在连桥上,连桥起步用钢柱,上方用直径10cm的吊索悬挂在混凝土梁上,吊桥周边采用支撑与主体连接,确保稳固,最后的连桥效果轻盈和优美,没有破坏中庭空间的美感。 我们还在现场还采访了中建一局的项目经理褚崇英,褚经理说作为一支鲁班奖获得者团队,施工方与设计团队一直密切合作,尽力保证建筑设计的安全性与完成度。在各方密切配合下,昭君博物馆项目凝聚了业主、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景观、内装、展陈等多方的心血和智慧,项目的周期虽然不长,大家却通过这个优秀的项目凝结了深厚的友谊。 工程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设计时间 2015年 建成时间 2017年 用地面积 40400m2 建筑面积 15092m2
建筑 曹晓昕、尚蓉、梁力、宋涛、詹红、范佳 结构 余蕾、李季、董越、刘会军、孙洪波、徐杉 机电 安岩、车爱晶、李京沙、屠欣、王莉、吴磊 总图 连荔、朱秀丽、张蓉 景观 刘环、刘卓君 智能化 任亚武 摄影 张广源、孙海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