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

"在中间---中国院里的年轻人"建筑作品展 暨对话会、专题讲座(策展)


为纪念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六十周年,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在中间——中国院里的年轻人"建筑作品展、对话会及专题讲座于2012年11月23~24日在北京中间建筑展览厅和艺术小剧场隆重举办。多位长期在中国院工作的老前辈、建筑高校师长、兄弟院的管理者以及建筑大师到场,他们各抒己见,回顾过去,谈论现在,展望未来,与中国院三百余名建筑师分享了一场观点碰撞、思想交融的精彩对话。本次活动走进中国院的年轻人中间,由院内青年建筑师代表——徐磊、于海为、柴培根、曹晓昕、崔海东、李树群、曲雷、Karsten Alt带来了精彩的展览,并通过专题演讲与业内同行及北京各高校建筑学子分享了设计的心得和感悟。

 展览开幕式及对话会于23日下午13:30举行,开幕式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总院院长文兵担任主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愷院士和《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彭礼孝分别致辞,阐述了策展构想、对中国青年建筑力量的期待以及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六十周年的祝贺。

a37103c65713e56b671fd6f1fb7c4f55.jpg

中国建筑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总院院长文兵

cf0fb96cef639d10013b1d70d6e24c24.jpg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愷

2f4284f846cb18ba983ce2971979a23d.jpg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彭礼孝

46a33dc23451c57eef8d326cfd9716f3.jpg

中国院建筑设计总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

展览剪彩仪式结束后,对话会正式开始,本次对话会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存东担当主持,文兵、彭礼孝、北京西山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晓华分别致辞。嘉宾们围绕"成长、主流、传承中的建筑师"三个主题分别展开对话。

对话会第一部分"前辈嘱托"由崔愷院士主持,原建设部建筑设计院院长刘洵蕃、总建筑师周庆琳、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翟宗璠、原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院长叶耀先等几位在中国院管理和设计岗位上工作多年的老前辈担任嘉宾。崔愷院士认为六十年中国院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仍然保持着年轻活力,团结着一代青年建筑师为之奋斗是非常值得骄傲且有意义的。翟宗璠作为一个88岁的高龄老人表示非常高兴来参加设计院的六十华诞,设计院正是因为具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兴旺发达至今,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也为全国各地输出了许多人才。刘洵蕃指出,设计院这些年可以称得上百花齐放,群星灿烂。设计院本身承担两个任务,第一出大师、第二出优秀的建筑作品,这是设计院本身水平和实力的标志。作为建筑设计师,则要明确设计的成败在于细节,要知悉自己的风格,达到宠辱不惊的境地。周庆琳认为做建筑师不能人云亦云,应当朝着自己明确的方向去努力,明确建筑的使命为何。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做出贡献,中国建筑实力自然会增长。机构体制也要不断做出调整,才能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叶耀先则提出了三点意见:大院建筑师要善用优势和条件;好的建筑要达到三个标准,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对生物种群最好;年轻建筑师要通过实践保持自信,心态影响前程。世界的进步在于后辈不遵循前辈的路而敢于突破和创新。

对话会第二部分"师长寄语"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李兴钢主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玉坤、南京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丁沃沃担任嘉宾。李兴钢认为高等学府每年为设计院、设计事务所输送很多人才,建筑师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对今后的建筑实践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各高校院长、书记以自己的学院为例,各抒己见。朱文一首先指出,建筑行业教育应该是终身的,学校属于前端教育,宗旨在于人才培养,设计单位则是通过实践的方式使建筑师的历练更加完整。清华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建筑不只是工程,也不只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理工与人文的结合,还兼有人的因素。王建国随后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从六十年代就提出"严、实、活、透、硬"五字方针来培养建筑师,至今仍然秉承这一基本理念,即培养全面综合素质,在基础上做到博雅,让建筑师真正去动手做一个好的建筑。在数字化时代的影响下,师生要共同成长。张玉坤介绍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特色,希望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他认为现在对于传统建筑的理解多流于表面,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传统生活的容器和承载,是精神的体现,需要建筑师去思考、传承。建筑教育不能左右摇摆,不能浮夸,应该更加踏实。丁沃沃指出,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在教学中有两个目标,本科阶段培养行业的领军人才,2/3可能做建筑师,1/3可能成为行业管理人才,研究生阶段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培养优秀的建筑师。作为只有十多年历史的建筑学院,她希望能在今后培养出更多精英,为中国建筑界做出一份贡献

对话会第三部分"同行探讨"由文兵院长主持,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建筑师沈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全胜、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昀、都市实践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王辉参与了交流。文兵提出,到场嘉宾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建筑设计的实践者,非常了解每一位建筑师在团队中的期望,同样又是管理者,希望他们介绍一下如何构建合理的团队组织结构和制度。庄惟敏认为清华的氛围可以提供给年轻人一定的学术成长空间。推出优秀建筑师是高校设计院肩负的重任,希望年轻人能够在这一平台上"野蛮生长",使设计行业更加生机勃勃。徐全胜介绍了北京院以各专业的领军人物为核心团队,具备经营权、设计权、管理权,充分吻合建筑设计本质的工作室制度,并强调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梳理、调整企业架构,保持公司价值观与团队、个人价值观的统一。沈迪认为建筑设计机构必须在获取产值的同时加大投入,提高质量,才能增强品牌价值,同时也需要建筑师在设计水平之外提高经营能力和与业主的沟通服务,获得整体效益。王昀从学校教育培养年轻人的角度出发,提出只有学校和设计院的整体结合才能使建筑师成长为职业建筑师,设计院担负了职业教育的主要部分。王辉则巧妙地将会议主题"在中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结合起来,提出个性化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整体的利益,目前国内建筑界还需要建立稳定完善的职业人制度,通过每个员工踏实、努力的工作,形成机构整体的强大实力。作为大设计院,要培养职业人的社会水准,培养平衡的心态,使社会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释放出更大能量。

由八位参展建筑师演讲的专题讲座于11月24日在中间小剧场举行。李兴钢副总建筑师主持了上午的讲座。 

中国院建筑设计总院一合建筑设计中心主任徐磊的演讲题目是《真实与价值》,他通过对十五年设计生涯的反思,提出需要不断地对真实和价值进行思考和探索,建筑的真实是其存在的基础,建筑的价值是其存在的意义,离开这两点,建筑很容易变成自我宣泄,孤芳自赏。一合中心副主任柴培根的演讲题目是《背景建筑》,他提出背景建筑其实不是针对建筑,是针对个人心态。我们要把心态放平和,让自己安静下来,不过分夸张强调建筑的意义,要在一个更开阔广泛的社会领域和时空观念中审视自己的工作。一合中心另一位副主任于海为的演讲题目是《一题思考,五种建造》,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设计项目时,不能单一追随建筑形式、风格,要坚持用解题的方式来应对设计过程,应对最本真的环境、业主和使用者的要求,发掘设计之"本题"。

下午半场讲座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兼执行总建筑师汪恒主持。

来自中国院所属新加坡CPG咨询私人有限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李树群以《天时地利人和的建筑设计》为题,结合新加坡的城市环境现状,指出以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天时地利人和,是希望建筑师们的产品以及在产品生成的设计过程,可以得到保护地球、保护生命,或者说保护地球上的能源或者水源、氧气等能源的效果;希望建筑师们的设计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我们的建筑都是为了居住或者未使用的人所设计。中国院建筑设计总院建筑专业院副院长崔海东的演讲《平衡建筑》,用八个设计案例,揭示了设计中对各方面因素的协调、博弈,达到平衡的过程。华森设计副总建筑师Karsten Alt的演讲题目是《办公建筑综合体和规划设计理念》,他认为中国的建筑设计跟国外的建筑设计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工作方式。中国建筑师和外国的建筑师应该互相学习,把中国地方元素和国际的结合起来考虑。中国院建筑设计总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的演讲主题是《立场决定方式》。他认为好房子越来越多,判定它的好与坏越来越难,最终的立场是判定一个房子好坏最根本的东西。设计是生活的呈现,生活中均有立场,这样一个立场就是判定未来建筑的好坏的关键。中旭建筑设计公司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曲雷,以鄂尔多斯机场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两个项目的设计历程为例,指出建筑设计是一个需要靠经验不断磨炼才有机会的行业,经验比才华更重要,要有一整套沟通的能力和技巧。设计已经不是简单的只是对于形式、功能的把握,实际上是在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

随后举行的青年建筑师学术研讨会由曹晓昕主持,邀请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祁斌、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傅筱、北京META事务所创立合伙人王硕、Do度•联体艺术设计机构主持建筑师程大鹏,以及新华社著名记者,《城记》、《十年》的作者王军作为嘉宾到场。崔愷院士也在百忙之中莅临现场发言,表达了对青年学子的鼓励和期盼

王军表示,好的建筑会很让人感动,因为它体现了尊重。祁斌认为,建筑师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修炼和积累的行业,现在做设计更侧重于如何去寻找设计当中的一个完整性、成熟性,而当这个阶段逐渐不成为阻碍设计的问题时,需要考虑更多的是怎么能让设计做的不匠气,不流俗。傅筱则总结到,八场讲座带来的共同点是"我们都很受伤",其中只有一个伤口可以自己解决——既知识上的受伤。知识可以修复,但是长官意志、市场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王硕说到,设计其实是教给你面对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如何去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最简单的设计交给一百个设计师也会有一百个不同的解决方案,答案是开放性的,在摸索开放性答案的时候,会摸索到很多人的成长背景。程大鹏回忆说天津大学和北京院给了他很多扎实的教育。如果率先埋下一些不规矩的种子、一颗不安分的心,却因为种种不利因素把我推到另一边是无法通观全局的。

 在这次"在中间——中国院里的年轻人"建筑作品展暨对话会、专题讲座中,当代中国建筑大师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中国院的历史和传承,中国院年轻建筑师的优秀代表解读了他们的建筑设计理念,用作品讲述了他们对新环境下大院的设计状态和他们在建筑设计中的思考与实践,他们将会成为中国院未来的中坚力量。中国院也将一如既往的引领设计,与时俱进,在设计中再创佳绩。

32ffab0c50fb41ad9347d1262f6472a0.jpg

22618391710f5c56e23f36c238b75a40.jpg

9a18ed8b83478a9512ab09e2472fd335.jpg

41b430bf16939c17d2297b0590f04e55.jpg

761e6cbdc104340caf5d13a90e630b9e.jpg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03号 京ICP备150240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