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昕:对材料和工艺“执迷不悟”的设计大院建筑师
"近日,建筑行业知名媒体平台《一筑一事》采访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设计主持建筑师曹晓昕,采访以 “不讲材料和工艺,如何谈设计?” 为主题,揭示了建筑师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二十余年的真实成长历程,以及其关注材料与建造的设计哲学和思考。" 相比年轻新锐的独立建筑师在媒体上频繁曝光,国家大型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显得相对神秘低调。他们承担了无数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民生建设,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个群体“定义”了1949年之后中国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形貌,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和独立建筑师相比,设计大院的建筑师有什么不同?在国际建筑师的设计不断涌入中国的今天,这对他们有什么冲击?在设计理念上,他们看重什么? 此次,一筑一事对话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主任曹晓昕——某种程度上,他打破了我们对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 曹晓昕从业近30年,横跨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他的人生故事是我们走近中国建筑师群体的一个索引,他设计的建筑是观察中国当代建筑发展变化的重要样本,而他务实的设计理念对当下建筑设计潮流而言则具有启示意义。 他说,“设计建筑,不能仅仅停留在‘画图’,而是得对材料和工艺有很好的把握。” 不讲材料和工艺,如何谈设计? 曹晓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主任 曾经的我只会“画图” 70年生人曹晓昕的事业生涯起点,要往前倒推近30年,发生在1993年的东南大学。 90年代,大学生凤毛麟角;而90年代的大学教育,也是专注而纯粹的。 曹晓昕成长于典型的北京大院 “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父母都是物理化学基础研究领域的专家,从小在这所云集科学家、知识分子的大院成长起来的曹晓昕,之后进入了曾走出过王澍、张永和等大牛的东南大学,而他当时遇到的老师,顾大庆、单踊、丁沃沃、张雷等都是极富改革精神的老师,至今也仍是中国当代建筑教育与学术界力能扛鼎的人物。 ·大学二年级课程作业:幼儿园设计;指导老师:丁沃沃、张雷,1990年设计。图片源自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曹晓昕很快脱颖而出。 大学时期的方案设计得“又快又好”是众人对他的褒奖,这让年轻的他一时春风得意。 曹晓昕凭借着“又好又快”的画图就能在90年代市场经济刚进入“快车道”的深圳和海南成为万元户,挣够上一辈人可能一辈子才能挣到的钱。 也是凭借着“又好又快”,在当时工作包分配的情况下,他非常顺利地进入当时顶尖的设计院之一——建设部建筑设计研究院三所,即今日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大学二年级课程作业:山体俱乐部;指导老师:丁沃沃、张雷 1991年设计。图片源自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入职不久,他在文化部办公楼项目设计院内部方案比选中获得优胜。但也恰恰就是因为这个楼,让二十出头的他从“得意”一下子掉入“严重失意”! 采访中,曹晓昕玩笑般地说起曾经有点“愣头青”的自己 ,同时严肃地谈到由于工程技术经验上的极度缺失,在后期担任项目工种负责人时特别力不从心。 从办公室走入现场工地,工人说的任何一种材料、技术他通通不懂。“当时特别崩溃!觉得自己啥也不是,就是一个白痴。” 年近50的曹晓昕现在还记得当时巨大的挫折感,他觉得自己那时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建筑师。 “会画图”可以看成对建筑师的一个好评,也可以马上成为一种讽刺。但不得不说,“纸上谈兵”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教育的痛点,画得好图,描得好形式,但不懂材料,如何实施落地?这在当代中国不少建筑师的身上至今都是个短板。 · 北京昌平中软总部办公楼,2002年建成。图片源自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曹晓昕也许可以继续在设计院的象牙塔里靠画图保持自己的“春风得意”,承接参与很多大型项目的设计。 但他没有,他选择在工地上“混”,为了搞懂“房子”如何从纸上变到地上,他潜心研究施工图、材料与建造, 在设计院高强度的生产项目实践中反复锤炼,专注了整整八年。 八年的坚持和沉寂没有白费。2000年,他主持设计的北京昌平中软总部办公楼横空出世,凭借独特的建造感,几乎拿走了当年国内所有重要的建筑奖项。 当时还有不少人纳闷,这小子哪里来的? 材料、工艺 建筑设计的基石 也许不少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体制内”设计院建筑师设计的项目会缺乏灵气,但凭借对材料和技术的深刻钻研,曹晓昕设计的办公楼将会打破你的刻板印象,比如2006年落成的“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楼”。 ·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楼,2006年建成。图片源自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那几年的房子都喜欢采用石材、铝板、面砖,或者刷涂料装饰,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楼在材料上独辟蹊径,成为当时在高层建筑上“玩”清水混凝土的“少数派”。 曹晓昕说:“当时,在这么大体量的建筑里,采用铝合金的镉构,是与工厂共同研发的专利设计,还采用了U型玻璃等新型材料,在那时显得很特别。”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楼,2006年建成。图片源自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2012年,曹晓昕主持设计完成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行政办公楼建成。 这座办公楼通过独特的设计,让通常封闭的走廊变成一个供人放松交流的空间,阳光从屋顶倾泻而下的时候,空间变得十分通透,打破了当时政府办公楼因为冗长的走廊、压抑的内部空间与四平八稳的造型给人的刻板印象。而层层退台的方式,也让这座建筑为城市增添了新颖有趣的“表情”。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设计的内蒙行政办公楼,2012年建成。图片源自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而于2012年落成的包头市少年宫图书馆,因为流畅的线条也别具一格。 ·包头市少年宫图书馆,2012年建成。图片源自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在我国市场经济和房地产蓬勃发展的时期,作为设计院的骨干,他主持参与完成了大量建设项目,但是在和曹晓昕的对话中,材料、技术永远是讨论的“核心”。 “去年是包豪斯100周年,包豪斯讲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对材料、工艺的把握。其实建筑这个行业正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建筑师,不应该只会画图,脱离材料技术,片面地谈形式,都是挺无趣,也挺空想的。”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教育信息中心,2014年建成。图片源自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曹晓昕的设计围绕着“材料和工艺”也不断推陈出新,他还与厂家一同研发了具有多种效果的混凝土挂板。 2015年,曹晓昕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一门“混凝土工坊”的课程,并持续了四年,力求让学生通过亲手配置混凝土并进行创造性浇筑,实现设计过程与施工工艺的互动。 学生“用手思考”的创作和实践过程正是百年前包豪斯学院开启的设计传统。而同期大器工作室进行装修改造也以混凝土材料为主。 · 曹晓昕在东南大学授课《造物视角下的建筑学》。 · 大器工作室混凝土家具与细部。 · 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室内空间。图片源自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设计院的建筑师们往往被繁忙的工作缠身,因此曹晓昕作为大院的建筑师在高校开设材料与工艺课程难能可贵。他一直将建筑设计造型与材料工艺创新相结合,本着设计与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他的团队还通过实际项目多次与厂家研发新型材料和新型工艺,并申报了多项专利。 在昭君博物院的设计上,他将新研发的材料运用其中。 ·昭君博物院,2019年建成。图片源自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昭君博物院以非常简约的形式,像破土而出那般挺立在苍茫的天空下。 “设计之初,我一直定不下思路,在零下二十度的现场反反复复地转悠了好几天。后来回到北京办公室画了很多草图,还是觉得没有找到最好的思路,于是一周后又返回现场,最终确定了与苍茫大地形成一体、风格上粗犷单纯的构型方案——土木轮回。” 如我们所见,项目使用的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材料,仿夯土质感的混凝土和仿木质感的竹钢。 “制作夯土质感的混凝土一开始总是不满意,于是我们和厂家联合攻关,模具制作都是我自己亲自上手,最后用独创的混凝土工艺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效果,并申请了外观专利。” 而材料在浇筑的时候,不均匀地撒上混凝剂,再用水龙头冲刷,使墙体达到瞬间被腐蚀的效果,让整个博物馆具有了历史的沧桑感。 · 昭君博物院,2019年建成。图片源自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而竹钢是由竹纤维和特别的树脂制作而成的材料,不仅非常环保,也有很强的韧劲,抗拉性和钢是一样的。竹钢的设计上,设计团队制作了很多模型,个别节点甚至做到了一比二的大尺度模拟搭建。 曹晓昕介绍道:“过去我们老祖宗盖房子先烫样,我们现在搭模型。我觉得通过我们手工模型的办法推敲出搭建的最佳形式,其实我们就是当代的匠人。我们通过特别的设计,让金属连接构件隐藏起来看,设置了很多有意思的节点。” 昭君博物院取法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又采用新型的材料,让建筑显得质朴而不失现代设计感。 · 昭君博物院内的木结构,2019年建成。图片源自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不难看出,曹晓昕这次重点在思考“土木”这两种材料。 “中国的建筑精神体现在‘土木’二字上。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土木既是一个建造名词,还意味着工艺、材料。如果西方的建筑精神主要通过石头来表现,那么可以说中国建筑的精神就是土木。通过土木这两种材料,可以让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建筑具有魂魄。” 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智慧和灵感,一直是当下中国建筑界的话题。这次设计似乎也让曹晓昕更加理解了先人的智慧。 昭君博物院,2019年建成。图片源自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03 未来的设计 全尺度链的设计? 自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不少国外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入局中国建筑市场,在他们带来更广阔视野和丰富理念的同时,也对中国建筑师形成巨大的挑战。大胆创新的形式、新式的设计理念也冲击过曹晓昕。 他回忆道:“参数化设计在最盛行的那几年,一度让我有些迷失。我当时也试着做一做,但做了两年之后,我还是回到了自己的设计观上来。如果你的设计理念很超前,形式眼花缭乱,也很投合甲方的口味,但把握不好材料和技艺,只有虚无飘渺的概念,那这样的设计最后落地也很失败。” “国际建筑师团队的涌入是把双刃剑,他们中不少丰富的设计理念和新的管理经验值得借鉴。作为朝着国际化发展的国家,他们的方案的确更容易中标。但也不乏‘作秀’的设计师,设计了很多丑陋的建筑。这是我们需要审慎思考的地方。” · 曹晓昕。图片源自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2010年前后,在设计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方案好几次不中标,让曹晓昕有些心灰意冷,他将关注点转到了工业设计上,从皮具、杯子到家具,做了不少跨界设计。这个无心插柳的领域,不仅为他在工业设计界赢得名气,还让他对设计有了更新更全面的理解。 · 工业设计代表作。图片源自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也许建筑设计还可以只停留在图上,但设计椅子你就得实在地考虑实现它的材料和工艺。其实不论建筑还是椅子,它们都是器物,而设计的意义在于,在保证它们可以被具体实现的同时,可以被人更好地使用。” 这些思考最终形成了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的特色,即从城市规划到建筑,室内设计到工业设计等形成全方位的一体化设计流程,曹晓昕将其称为“全尺度链”设计。 “在设计过度的今天,虽然建筑、室内、家具、施工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业的团队,但各自为政的做法让一个空间失去了统一性。我想通过设计将所有流程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这就是我所说的‘全尺度链’设计。” 2017 年,曹晓昕的设计团队中标了“武汉东西湖文化中心“项目,他介绍道:“这个项目不仅规模大且功能复合,这让我们有机会从区域规划、建筑、景观、室内设计、照明、软装到VI视觉系统进行整合,用整体的‘物性’观去构筑新的全尺度链设计法则。我们甚至将设计精细控制到用固定家具去解决通风管道的问题,更好地保证了空间质量。” “我想依托于材料和工艺的变革和创新去展开多方位的设计,而我想全尺度链设计将是未来设计的主流”,曹晓昕最后说。 · 武汉东西湖文化中心, 预计2021年建成。图片源自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后记 如今,尽管年轻新锐的独立建筑工作室/事务所赢得了广泛关注,显然大型设计院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国内,不少大型建筑项目,都有国内外的独立建筑师和大型设计院的共同参与。从库哈斯的中央电视台、福斯特的T3 航站楼、扎哈的大兴国际机场,到张永和、王澍及刘家琨的建筑作品,其中都有设计院的参与。 同时,设计院也培养着自己的创意建筑师个体,建立自己的“名人工作室”,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崔愷工作室”和“李兴钢工作室”。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也是如此。 设计创意逐渐被中国重视的今时今日,也存在设计过度、形式夸张、“水土不服”等问题。而曹晓昕作为“大院建筑师”,其踏实质朴的理念和手法,以及他对材料和工艺的重视、对设计的不断反思、锐意创新而不失审慎的实践,显得难能可贵。 大器设计简介 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
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直属品牌工作室,属名人工作室系列。工作室初创于2006年7月,其前身是中国院建筑三院一所(原器空间建筑工作室),主任兼主持建筑师为中国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大器”两字代表着我们以独特的物性观和器物视角,以全尺度链的工作方式,致力于当下城市、建筑和环境中各类设计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力求为业主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和最完整的设计服务。 大器建筑设计曾参与上百个项目设计,获得了数十项国内外重要奖项,作品涵盖教育办公、文化展示、商业旅游、住宅与改造、城市设计,以及室内与景观设计等多个类型,同时在家具、舞美、展览、产品和公共艺术设计等跨界领域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 大器建筑设计还是一所教育研究机构,主持建筑师曹晓昕是中国院硕士生导师,同时任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指导教师,并受聘于东南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成为客座教授。大器设计长期与国内外多所知名大学及企业合作,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已获得多项专利,并应邀与知名大学和设计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工作室的项目实践与理论研究受到了《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师》、《建筑技艺》、《UED 城市环境设计》、《建筑实践》、《Mark》、《Domus》、《中国建设报》、《ARCHITECTURE RECORD》,以及Archdaily、gooood、有方建筑、建筑档案、搜狐、新浪、北京电视台BTV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已成为当下中国建筑设计领域及多个跨界设计领域最为重要的、最有影响力设计团队之一。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联系我们 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