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用手思考成为日常:大器设计造型工作间正式启用
包豪斯学院之后的百年,建筑学的知识体系不断细化并庞大,建筑教学也愈加强调系统性的知识传授,而设计实操训练的比重受到稀释。从这个意义上看,造型工作间的开启将使建筑师 “用手思考” 成为创作的日常,也必将促成更多值得期待的作品。 2020年11月2日下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建筑设计”的造型工作间正式开启,现场举行了简短的仪式,近30余名建筑师参加了活动,项目合作伙伴也到场祝贺。 大器设计造型工作间 中国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作为大器设计的主持建筑师,在发言中提到:大器设计作为中国院的品牌工作室,在肩负繁重的工程项目生产任务的同时,从未放弃过对高品质建筑创作的追求,尤其是多年来在建筑材料工艺与构造技术方面的积极探索与研究,立足于建筑学本体建造性的基本点,通过模型制作推敲与材料研究推进建筑创作,最终落实在项目实践中,这也是大器设计一直坚持的设计文化与品牌特点。 大器设计造型工作间开启仪式 随后,曹总介绍了大器设计造型工作间的设备,包括3D打印机 ,激光雕刻机,数控机床,木工工作机床,以及切割机等,齐全的设备基本可以满足建筑师制作概念模型的所有需求。曹总还在现场为大家演示了激光雕刻机5秒制作大器木制杯垫的过程。 大器设计造型工作间设备 造型工作间启动仪式后,举行了大器设计学术论坛“器道场99期——建筑系统整合:从金贝儿美术馆研究谈起”,中国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的三位研究生结合在造型工作间制作的美术馆实体模型,给大家详细分享了大师设计的空间、设备、材料与结构系统整合的缜密逻辑。 器道场99期“建筑系统整合:从金贝儿美术馆研究谈起“ 本次大器设计造型工作间的开启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院大器设计始于2006年7月,工作室从早期的建成项目如中软昌平总部大楼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开始,就一直坚持通过概念模型与材料构造研究,逐步推进方案创作的设计方法,并从未间断过,这种“用手思考”的研究与设计方法也成为了大器设计的文化。近年来,大器设计在材料研究方面完成了“混凝土材料表现力研究与创新”等课题,并申请了系列材料与工艺的专利,大量研究成果已落实到项目中。 大器设计“用手思考”模型推敲的设计传统 建筑模型在众多著名建筑师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众所周知,瑞士建筑师卒姆托PeterZumthor倾心于模型的触感而不是其他表现形式,而美国建筑师史蒂文·霍尔Steven Holl在其建筑生涯早期也因“桥屋”模型提案而获得认可。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以CATIA软件应用与数字驱动3D模型制作开启了21世纪建筑学的新发展。 对于很多建筑师来说,模型具有特殊的意义,无论是西方古典主义建筑,还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烫样,模型制作一直是建筑专业不可或缺的设计与思考方法,模型可以让人同时捕捉到平面、剖面、立面和透视的众多信息,并提供了设计师所渴望的即时性和灵活性,能让建筑师真实地感觉到所思与所做之间的联系 —— 一种数字建模软件与VR技术难以提供的感觉。 曹晓昕应邀在东南大学开设混凝土研究的课程作品 近百年来,现代大学体系逐步把知识分门别类,并以系统化的方式整理,建筑学可能是其中极少数同时出现在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美术学院中的学科,这足以说明它所涵盖知识的广泛。旧有知识门类不断细化,加上新增知识不断地被纳入,使得建筑学的知识体系愈发庞大,于是,建筑学教学愈来愈倾向于强调系统性的知识传授,与此同时设计实操训练的比重则越来越稀释。回应这一当前建筑教育的反思与问题,大器设计主持建筑师曹晓昕也应邀连续五年在东南大学建筑系开设了混凝土与工艺研究课程,这一教学活动得到了《建筑学报》 的关注与报道。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个小小的造型工作间不仅为建筑师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作为大器设计建筑师们进行建筑创作的日常,也必将通过回归设计本源的思考和创作方式带来更多值得期待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