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

《见筑》专访曹晓昕| 透过“回天计划”项目、解读新时代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思路


       今年是北京市“回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收官 “回天行动计划2.0”即《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五年计划开启之年。“回天行动计划”作为北京市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强化城市功能修补更新,加强增量与存量资源统筹,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增活力、提质量。


57cb13a618eb739dd963eb0877a5c8c1.jpg

北京昌平“回天地区”位置示意图


       在“回天三年行动计划”期间,为补齐区域公共服务配套短板,“回天地区”兴建和改建了多个文化艺术、教育、医疗以及商业配套等服务项目。其中,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两个重要的文化项目——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其中前者已于2021年建成投入使用,后者目前正在建设当中,计划于2022年投入使用。


e74b6b5bc900e6b53ce3725b2e0364d0.jpg

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

73773f8713e79d72757f02616d3f6322.jpg

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


       近期,这两个“回天项目”的设计负责人,中国院副总建筑师、中国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主任、建筑学会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晓昕应邀参加了专题节目《见筑》的录制。该栏目聚焦民生需求、关注城市发展,通过实地走访与人物采访等方式,生动的呈现了设计背后的故事。


   项目简介    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功能包括大型图书馆、实体书店、中型剧场、排练厅、文化社群社团孵化空间等功能。是为回天居民打造的集文化、艺术、休闲、娱乐、交友为一体的品质文化生活空间。项目定位于打造昌平城市文旅新名片,通过专业化运营为天通苑地区提供高品质文化内容和文化服务。
 
       设计团队从“场景营造”出发,巧妙因循老建筑原有的空间构架,创造性地建构起开放包容的复合化多义空间体系,有力的支撑了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对复杂结构的精细化加固,巧妙解决规范更新带来的难题,以及对旧有机电设备管线的高效更新利用,最大限度的降低造价,实现资源节约。

       项目于2021年5月1日开始试运营,一经投用便成为广受居民欢迎的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今年10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实地视察了该项目,12月项目又入选了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2021北京100个网红打卡地榜单”创造性的空间重构与精细化的技术改造最终使该项目成为建筑改造类优秀案例。


    

  《见筑》专访    曹晓昕


01150876cb0306f616572d25f3ce3825.jpg

 曹晓昕

项目负责人

中国院副总建筑师

中国院·大器设计主持建筑师



 Q   您主持设计了“回天计划”中两个重要公共建筑,您怎么理解“回天行动计划”呢?  

 A   两个项目,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是老旧废弃商场改造,回龙观文化体育中心是在原有公园内新建的项目,两个项目都是对社区公共服务配套的补充。在新时代和十四五期间,政府不断加强对民生需求的关注,大众在文化艺术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回天计划”不仅关注服务配套设施在量上的增补,更注重设施的运营使用在品质和感受上的提升这也是我们进行项目设计的宗旨。


ca93d964ce8c0cd34cf37bd8ffc90791.jpg


 Q    建筑改造项目的特点和挑战性在哪里?

   作为老旧废弃商场改造项目,我们接手时发现老楼无论是结构荷载、设备配置还是整体的空间框架上,都与文化艺术中心并不符合。然而我们与政府的决策是一致的,认为没有必要炸掉新建,而是尽一切可能在原来的空间架构上重新置换功能。建筑需要消耗很多社会资源,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是过去时代的特点,当下整个社会已经向精细化发展方向转化,城市更新和城市织补开始成为城市建设新的方向。

       我认为建筑改造分 “改” 和 “造” 两个层面。“改”是基于现有条件和设施的在地性,因循原有的空间骨架和设施脉络,对现状的完善和利用 ;“造” 是设计者不断探索如何用设计去回应大众对未来生活理想的追求。“改”和“造”是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改造是在二者的博弈中,在原有建筑拆改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东西,是一种创作力的提升,因而更具有挑战性。 


34f637cafafc4160cb5310de306c0060.jpg


 Q    建筑改造项目在设计流程上的特点是什么?

    接手这个废弃商场时其内部已建到80%了,因此我们设定的改造原则是“更大限度的利旧”——更好的利用原有的空间、结构、设备,以实现资源的节约。

       设计之初,原始资料的缺失以及原始图纸不符等问题令我们整个设计团队面临很大的压力,我们在设计中不断摸索,重新调研采集绘制整理,结合现状边做边优化修改。好的建筑改造需要实现精准设计,这对传统的设计流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整个城市的建设不断向存量市场发展,大量城市更新与建筑改造项目将成为主流,建筑师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法,优化设计流程,才能在有限的造价下完成高品质的精准设计。


e1ae1860c61ea537e9d4133713e27765.jpg


 Q   中心内部使用了非常多的木质,看上去简洁明快,其设计意图是什么?

    对于建筑材料的思考与研究一直贯穿中国院·大器设计工作室的每一个项目。木制的地板墙面以及软装能让空间尺度显得小而温暖,希望藉此唤起居民产生家的感受,尤其针对天通苑这样的高密度社区,这种亲切让使用者感受到这是属于他家的另一个公共客厅。

a34bfe2c3725d7074f62cde36b377be1.jpg


 Q    您认为建筑有生命吗? 

    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其整体空间和功能如果能很好的承载城市和居民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建筑就是有生命力的。人是动态的,在不同时间点的会为建筑注入新的基因,建筑能够承载这种发展的需求,就是美好生命力的所在,这也是我们项目团队特别自豪的地方。

55013fece4bdd9346bd4a086422c7399.jpg


 Q    天通苑文化中心的改造设计思路是什么?

    项目位于天通苑大型居住社区的腹地,针对已发展十余年的成熟社区,我们在前期更关注结合业主和运营策划团队对社区整体需求的分析和梳理。设计团队在功能组织和空间系统架构上打破了机械的功能模块组织模式,采用从“场景营造”出发的设计思路建构起能够融合读书、休闲、聚会、排练、展览等功能的复合化多义空间系统,即文化中心的空间可以根据不同场景和使用者的需求,空间系统能够支持和激发多种使用的可能。


       我们认为社区级的文化中心不应追求高大上,而应更具有包容性,能很好的承载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其空间氛围不应是高大抽象的,而是平实、亲切而富有人情味的。比如三层的“云中艺社”阶梯形开放空间以书架墙为背景,以环廊围绕,两侧连接咖啡简餐服务单元与小型聚会厅,其空间形态使之可以承载排练、聚会、读书、交友、展览和非正式的戏剧等功能。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空间系统很好地支撑了功能混合的业态,激发了空间戏剧性的产生。


       项目今年被评为网红打卡地,我认为大概不仅仅因为项目补足了社区的功能短板,更因为包容的空间系统为使用提供了多种可能,满足甚至激发了不同人群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因此它很快吸引了大量人流,产生一种融合的时尚性。


31cffde2a87ed46616bc4dbd38538af9.jpg

(左:改造前)三层云中艺设改造前后对比(右:改造后) 


7201eb6578e1bc88f8ad4edae768fa80.jpg


三层的“云中艺社”平面



18d68ca13a5dd0739eac448ec80d7715.jpg

7a3b592195ee050eddea70ae81ceee8e.jpge9bfeb1c3cf0cedae90c28225a8c3152.jpg

文化中心三层的“云中艺社”阶梯形开放多义空间


aa3904e80e4033421d74aaf5ac6d5eb3.jpg

三层的“云中艺社”轴测图


  《见筑》采访    余浩

5439592f60fc5e002c445afe551be505.jpg


 余浩

项目建筑专业负责人

中国院建筑三院研究室主任




 Q    作为建筑专业负责人,在体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A    项目设计出图时间是2019年11月,但对于改造项目来说,我们深感出完图现场的设计才刚刚开始。在整个改造施工的过程中,随着拆除不断暴露出结构和设备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及时调整方案和策略以应对。尤其遇到没有施工面无法施工时,一项改造作业往往需要拆除大量相关设施然而后复位,这些都需要精细化与陪伴式的设计。

    

       项目在技术设计方面的难度有很多,多层建筑变高层建筑涉及的消防与抗震等关键规范的变化。建筑性质的变化使原有的结构不能满足新的使用要求,商场变图书馆,结构荷载取值的不同带来大量结构加固,从底板粘钢,顶板加厚,柱包钢到剪力墙加厚,脑洞大开的各种加固措施都被利用起来。


9d8957cd469e8b1fd50b09b1da297dd9.jpg

(左:改造前)首层书店改造前后对比(右:改造后)

221a81de6e26700d18a401d04623bd58.jpg


建筑首层平面


ef5579898ef999e4452658a6d46a13c7.jpg

建筑首层轴测图


d2b8c7bd9bb5b2208a6785854e58fb74.jpg

天通苑文化中心剧院


53d47af2d2d379461b1dda160ecb0852.jpg

天通苑文化中心剧院前厅


ad1cbad00161dd989a1935af7f2e0227.jpg

天通苑文化中心云中艺社


160e92b2b26f284473c99107763f9508.jpg

天通苑文化中心国学培训教室


be9d39960adab4fbf1162a92c8dd19f7.jpg

天通苑文化中心正立面


f8077ac992583efc4f7193a6fb883aa0.jpg

左:改造前)建筑立面改造前后对比(右:改造后)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设计的合作方,由曹殿龙先生带领团队结合项目整体的运营策划,综合运营过程的反馈意见对空间功能和设计内容进行了合理优化。各设计方与业主协同一道,使项目最终达成以运营内容服务为主体的一体化设计。


 天通苑综合文化中心项目设计团队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名单

· 设计主持人:曹晓昕
· 建筑专业

工种负责人:余浩 

设计人:张淼隆 孙凌艳

校对:王诗朗

审核:詹红

审定:朱荷蒂

· 结构专业

工种负责人:陈越 刘雪冰

设计人:陈越 

校对:刘雪冰

审核:施泓

审定:霍文营

· 给排水专业

工种负责人:苏兆征

设计人:苏兆征

校对:高振渊 

审核:杨东辉

审定:王耀堂

 · 暖通专业

工种负责人:韩武松

设计人:赵刚

校对:郭然

审核:郑坤

审定:李峰

 · 电气专业

工种负责人:李天一

设计人:李天一

校对:陈双燕

审核:王苏阳

审定:李俊民

·摄影:根本堂建筑摄影


(文中有关设计人员仅列举了中国建筑设计团队成员,若有疑问与补充,烦请联系我们。文中有关“ 北京市回天行动计划” 的新闻素材转载自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请点击文末查看原文。《见筑》栏目预告片由央视网拍摄机构提供。本文为中国院·大器设计原创,图纸文字均版权归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若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03号 京ICP备15024055号-3